疤痕医学文化馆
去“疒”除疤 ——承国医经典 融现代新知6月4日,全国首个疤痕医学文化馆开馆仪式在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隆重举行。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侯建凯院长,国际医疗美容整形外科协会丁芷林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黄金井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主委李建宁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刘成胜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瘢痕整形专家分会主任委员蔡景龙教授,无锡市第二中医医院张若冰教授,国际医学美容整形外科协会马自勤秘书长,云南省整形美容协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兼创伤修复整形美容分会王继华会长,云南疤痕治疗救助基地杨永贵主任,以及全国疤痕诊疗相关各医学分会委员代表出席,在现场20余位疤痕专业权威专家的共同见证下,疤痕医学文化馆在艳阳高照的6月清晨揭开了“神秘面纱”。
全国大咖齐聚,见证首个疤痕文化馆开馆,蔡景龙教授、丁芷林教授、侯建凯院长、杨永贵主任共同揭牌【本馆牌匾为丁芷林教授题写】
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激光物理治疗中心韩娇主任介绍,疤痕医学文化展览馆是我国首个以疤痕为主题的学术展馆,是由中国瘢痕医学网与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共同打造的学术研究基地。场馆由专业展区、虚拟展区和科普展区三部分组成,设计理念独具创新,在云南省乃至全国医院中均属首创。旨在“承国医经典、融现代新知”,运用现代数字信息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展示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模型、实物、视频和图像等多种方式的呈现,从大体与微观、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科学与人文等不同视角,展示了有关疤痕形成的原因、分类以及新时期主要的防治之法,以及我国疤痕诊疗事业的历史源流和研究成果,并将充分发挥展示、传播、教培、传承的综合功能。
韩娇主任介绍疤痕文化展览馆的构成及本院疤痕诊疗专家架构,专家组对本院自制剂、案例展示墙进行参观和探讨
文化馆所展出的疤痕治疗相关实物、模型、支具等
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作为本馆的主体,长期以来致力于疤痕的临床研究,并不断接轨近年来疤痕修复领域的新进展、新成果,汇聚了以蔡景龙教授为首一线专家力量、引进了以SRT-100浅层X射线疤痕治疗系统为主的全套治疤物理设备和前沿诊疗理念;并相继成立了“云南疤痕治疗救助基地”和“互联网医院远程瘢痕会诊基地暨瘢痕医学网学术平台交流基地”;帮助广大患者摆脱疤痕困扰的同时,还承担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两校应届毕业生的教培工作,承载来自文山州皮防所、罗平县人民医院等全省各地皮肤科医师的进修。
侯建凯院长表示,疤痕医学文化馆的成立将有助于业内同道、社会大众具象性的了解疤痕医学的发展历史和进展,以及疤痕诊疗文化和底蕴;同时,该馆作为本院大学院校学生临床观摩的重要一环,对弘扬我国医学文化意义深远,馆中藏籍、疤痕诊疗发展图轴等是我国几代医学人的奋斗征程和创造转化的缩影,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赋予了本馆科普、展览和传承之意。开馆仪式上,在一众专家的见证下,“云南省瘢痕学科医学、科研、教学综合示范基地”成立,国际医疗美容整形外科协会丁芷林会长为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进行了授牌。
云南省瘢痕学科医学、科研、教学综合示范基地授牌仪式
丁芷林会长表示,疤痕医学文化馆在昆明开馆意义重大,这不仅标志着皮肤科学界对疤痕这个学科愈加重视,更标志着云南疤痕诊疗领域在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及广大云南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得到了重大突破,这将是疤痕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蔡景龙教授同样对疤痕医学文化馆在云南创建和成立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赏,他认为,6月3-4日,由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承办的2023中国疤痕及痤疮诊疗专家论坛的成功召开及文化馆的开馆,将是云南疤痕诊疗体系的一次突破、创新和延伸,将标志着云南疤痕学科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将会为更多患者带来福祉。
仪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共同参观了疤痕展馆,共同领略了历代医学匠人的科研成果,丁芷林教授、黄金井教授、蔡景龙教授、刘成胜教授分别为展馆题写了“大爱无痕””“名医专技 治疤有道”等字画,表达了对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和云南疤痕诊疗事业的肯定与美好希冀。
疤痕医学文化馆承载的是历代医学匠人于疤痕领域的科研成果,承载的是疤痕诊疗体系的突破与创新,承载的是广大患者的希冀,是沉甸甸的核心力量。今天,随着2023中国瘢痕及痤疮诊疗专家论坛在昆明盛大召开、全国首个疤痕医学文化馆开馆及小耳畸形/耳再造学科建设的初步试炼,于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来说,疤痕学科的特色化建设正在向新的高度迈进,于广大皮肤科、整形外科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次学术力量深入互通的重要路径,于广大患者来说,这将是促成诊疗质量和就医获得感提高的重要契机,并将为省内皮肤学术领域带来新的制高点和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耳畸形修复/耳再造公益救助基地授牌仪式
疤痕医学文化馆开馆的同时,昆明皮肤病专科医院也一并启动了云南省耳畸形修复/耳再造公益修复救助行动,邀请全国著名耳畸形耳廓再造专家领衔主诊并操刀;补位我省缺位学科建设的同时,征集年满6周岁的无耳、小耳困难家庭患者提供对口的医疗救助,圆诸多小耳畸形患者的“造耳梦”。